乐动体育app-新冠病毒在这里显露原形!探访海淀疾控“病毒猎手”
新冠病毒核酸检测
采样环节只要10秒即可完成
而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外出采样一次
往往来回要几个小时
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样本
也需要四五个小时
每一份核酸检测样本的“旅程”
都是一段疾控人争分夺秒的出征
也是一次协同行动的战斗
病毒暗藏杀机 他们闻“毒”而动
6月19日晚上
海淀区疾控中心
小编跟随一份核酸检测样本
亲历“病毒猎手”的不眠之夜
6月19日晚上6时06分,海淀区疾控中心派发任务,给一名居家观察人员做核酸检测,接着去一家集中观察点取样。
6时10分,一支四人的队伍集合完毕,开车出发,前往这名居家观察人员的小区。
这是四名女将。赵燕航、夏莹两名流调人员负责采样、取样;张楠楠负责消毒;孟洁负责开车。
她们开的五座小车,前方有海淀区疾控中心的标识,后方张贴有“疾控中心”四个字。
海淀区疾控中心参加疫情防控人员,大多是全能型人才。会流调,会采样,会消毒,会开车。
张楠楠是海淀区疾控中心质控科的,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就一直在消毒组从事消毒工作。这几天,她的主要工作是消毒,但是当哪个组人不够,任务急,就要临时切换身份,所以她采过样,也开过车。
值班的人员,都提前准备好了,就在岗位待命,随时出发。
进入小区居家观察人员家中前,赵燕航、夏莹先穿好防护服。完成采样任务后,张楠楠为她们消毒,再对她们路过的公共区域进行消毒。
消毒完毕,收拾好医疗垃圾,她们四人又开着车去一家集中观察点取样。在对装着样本的转运箱里的小黄桶进行消毒,对取样人员手部消毒之后,再把转运箱放进后备厢。
这是一项集体行动,相互配合,也就是相互保护。
晚上8时52分,车辆回到海淀区疾控中心。先是开进地下车库,消毒人员张楠楠取出医疗垃圾,放进专门的小房间里。
车辆再开出地面,来到专门运送样本的出入口。张楠楠再对车辆外侧进行消毒。
两名流调人员赵燕航、夏莹拿出装着样本的箱子送上楼。张楠楠把护目镜放进2000mg/L的消毒液中浸泡,第二天统一清洗。护目镜不是一次性的,可以回收再用,避免浪费。孟洁把车开走。
这支四人的队伍,结束三个小时的合作。虽然她们经常去采样,不确定样本里有没有病毒,这项工作存在危险,但是,小编观察到,四个人都挺开朗,有说有笑的。
胆量是练出来的。出去采样、取样多了,就淡定多了。防护做足了,也就放心了。
经过专门的通道和电梯,样本送到了实验室门口。6月19日,负责收样的是王轶晗。她早上8时30分上班,一个班是24小时。
防疫不容有失,这里24小时收样。王轶晗的爱人在海淀区卫健委上班。同在“疫”线,两人相互支持。
接到有样本的通知,正在实验室工作的葛言来到门口,接收样本。
6月19日,葛言和另外一名同事值班。上班时间是下午4时30分到第二天早上8时30分。其间,要穿着防护服工作。只有遇到急样,要到实验室门口取样的时候,才能脱下防护服。再次取样时,要重新穿上防护服进去。
样本进入实验室后,最快四五个小时能出结果。从采样,到取样,到检测,海淀区疾控中心多路人马马不停蹄地接力工作,以最快的速度逼病毒现身。
这几天,在海淀区疾控中心,还有一群睡眠特别少的人。他们就是流调人员。
海淀区疾控中心传地科副科长刘锋是流调二队队长,6月19日,他是当天的流调组长。
这些天,对流调人员来说很忙,很忙。当天的流调任务,必须当天完成。密接人员要连夜追踪,不能有遗漏。电话流调一般时长2小时左右,必要的时候,还要去现场,面对面交流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。
“连日来,平均每天睡不到5小时,最少的一天只睡了2小时。最近一两天好点,能睡4小时。”刘锋说。
流调队员的上班时间安排是“24+8”小时。但是,忙起来,休息就不能保证了。“往这里一坐,一天就起不来。”
防控疫情,海淀区疾控中心257人全员参与,分为流调组、消毒组、司机组、行政总值班室、微检组、电话咨询组、信息日报组等,日夜奋战,有序衔接。“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”他们用行动践行誓言。
在海淀的地面上
这样一群人和病毒赛跑
这样一群人和病毒比耐力
这样一群人精诚团结围攻病毒
这样一群人不灭病毒誓不收兵
他们用奔跑的身影
守护城市的安宁
他们用不眠的灯火
照亮战“疫”的征途
倪恒虎/文
姜志发/图
王萌/制作
近期评论